1964年,郑州煤矿机械厂大院里气氛严肃,十几个技术人员面前摆着一份准备上报煤炭部的报告。总工程师周崇稳,在液压支架研制项目栏边,坚定地写下了两个字——“争取”!
正是“争取”这两个字,使中国煤矿机械化开采走上了自主创新之路。
首台煤矿液压支架试制成功 点燃中国煤炭开采机械化征程的星星之火
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焦承尧介绍,这是一个安全阀,它是中国第一台煤矿液压支架的核心部件。液压支架是煤矿综采中重要的支护设备,这台支架重达几吨,是中国煤矿机械行业的第一座丰碑,它如同定海神针一样,支撑起采煤工作面的“安全天花板”。
新中国成立初期,煤炭开采还停留在“镐挖筐背”的阶段。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煤炭,实现高效、安全地采煤,开发机械化开采技术已经刻不容缓。
1964年10月,试制第一台国产液压支架的任务在总工程师周崇稳的争取下,交给了郑州煤矿机械厂。当时很多试制人员连液压支架产品都没见过,为了改变煤炭工业落后的面貌,工人们从空白中摸索起步。
试制液压支架的一个难点是安全阀,这个巴掌大小的零件直接影响液压支架强度与安全系数。安全阀的生产过程对精度要求非常高,阀座内孔椭圆度仅为正常头发粗细的三十分之一。而当时国内找不到生产所需的高精度设备,绝大多数样品均以失败告终。
“干新产品就是干革命!”周崇德带领试制小组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总结和积累经验。他们将铸铁棒研磨成圆弧形的密封面,钢球等零件的光洁度不够,就用手工珩磨,最终,安全阀的测试寿命由最初的10多次提高到了500余次。
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焦承尧介绍,安全阀的试制、攻关、组装,历经了66个日夜,而整台样机涉及200多种部件、600多个零件,每一个零部件都经历了这样从无到有的过程。1964年12月24日,期盼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组装后的设备经初步运转试验,性能质量完全符合预期,中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煤矿液压支架,中国的煤矿工人也有了生命的保护伞。首台煤矿液压支架的试制成功,点燃了中国煤炭开采机械化征程的星星之火。
真正的核心技术买不来 不断寻求突破打破国际垄断
改革开放以后,原煤炭工业部进口了很多综采设备,产量虽然提高了,可是经常有设备在使用中出现问题。郑煤机的技术人员找出了问题所在,原来中国的煤层有厚、中厚、薄之分,不同煤层需要不同性能的综采设备,只依靠进口国外设备不是长久之计,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花钱可以买产品,但是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技术人员在对国外设备零部件技术攻关的同时,也在致力进行本土化技术升级,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解决卡脖子问题。一代又一代人为了这个目标,不断探索,不断寻求突破。
1984年,郑煤机研制成功放顶煤液压支架;2005年率先研制生产了5.5米大采高液压支架,打破了国际煤机巨头对中国高端煤矿综采装备的全面垄断局面。
此后,郑煤机在世界液压支架研发和制造方面取得了绝对优势。6.5米、7米、8米……支护高度和安全性能的记录不断被刷新,这不是简单的高度改变,而是材料、工艺、精度、和设计的飞跃。采高每增加一米,都会带来开采量百万吨级的增长。2018年,郑煤机高达8.8米的液压支架顶起了“世界第一高”的综采工作面。
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焦承尧介绍,从“中国第一架”到“世界第一高”,背后是数代煤机人的奋斗历程,是一次又一次自主创新、自我超越的精神缩影。不断升级迭代的煤机装备,始终守护着生命的“地下钢铁长城”,守护着国家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