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Information category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石化装备:“走出去”需要软实力

2015/6/29 9:31:18 次浏览

    化工707新闻网讯:
  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石化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些龙头企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加工水平和产品质量上,都已经可以在世界舞台上与国际同行竞技。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触角伸向海外,分享国际石油化工行业的盛宴。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以及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的逐步落实,都为我国石化装备企业扬帆远航注入了新动力。但是,近一年原油价格的持续下跌与低位徘徊,给中国石化装备企业的国际化征程平添了一些曲折。

  面对机遇与挑战同在的形势,如何抓住机会、规避风险是每个有志于海外发展的装备企业目前最关心的话题。日前,中国化工报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了国外石化工程公司、国内设备制造商及行业专家,他们较为一致的观点是,石化装备企业要想去海外发展,最为关键的就是提升软实力。

  “走出去”恰逢其时

  “国际油价牵动着每个人的心,低油价时代的来临,给石油化工企业带来了不小的经营压力,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低油价对石化装备企业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油价下跌,石油公司的投资就会减少,新上项目的步伐会延迟减缓,连带着就会影响石化装备企业的生产经营业绩。”谈到低油价带来的影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规划计划部装备制造项目处处长罗卓辉这样表示。  
  而在赫氏工程公司全球采购负责人王侠眼里,油价下跌带给石化装备企业的并非只有挑战,也蕴藏着许多机会。他表示,低油价使得新开工的项目减少了,已开工项目的支出也大幅削减,而这正是中国企业的机会所在。正因为石油公司都在削减开支,因此采购商会将目光更多地转向更有价格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转而寻求低成本的设备。相较于欧美和澳洲企业,中国制造的石化装备的成本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企业也恰好迎来与国际买家相逢的好机会。

  尽管目前国际油价处于低位,但不同地区的石油项目建设情况也有所不同。英国派特法石油工程公司首席代表姜军炎就谈到,派特法公司在中东地区的业务不减反增。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油气资源,这个地区的产油成本非常低,该地区的石油项目基本没有受到油价下跌的影响。今年前5个月,派特法公司在科威特市场拿到的合同金额就高达80亿美元,这其中的机会不可小觑。

  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石油化工装备采购国际峰会上,无论是中方企业还是外商代表都形成了一个共识:中国政府正在全力推进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石化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最为直接和有力的一个推手。“一带一路”战略中很大一部分是油气资源开发和炼油、石化等合作项目,随着这些项目的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石化装备搭上海外项目的顺水船,到海外市场扬帆远航。

  日本日挥公司技术理事及采购副总Kenichi Motoyama就谈到,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给许多石化工程公司带来了新机遇,日挥公司计划今年在中国开设办事处,加强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他对中国石化装备企业这几年的进步也给予了肯定,希望将更多中国石化装备带到国际市场中去。

  《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日前下发,重点鼓励装备企业积极开展融资租赁等业务,扩大出口、开拓海外市场,也为石化装备业注入了新的出海动力。
保障质量是前提

  国际市场和国内政策给石化装备企业“走出去”营造了一个适宜的市场和政策环境,而石化装备行业本身也已具备了“走出去”的产业基础。

  阀门就是一个典型行业。记者从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阀门分会了解到,中国目前已经成为阀门制造大国,不仅产能世界第一,而且也已经掌握了高端阀门的生产技术,具有批量供货的能力,优势产能明显。一批优秀企业的加工能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装备先进,检测手段齐全。阀门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银立表示,凭借这样的产业优势,中国阀门企业一定能在海外市场分得属于自己的一杯羹。

  “中国石化装备企业成长得非常迅速,许多企业在十几年前还是不起眼的小公司,而现在已成长为世界知名的龙头企业。比如苏州纽威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目前销售收入已达近20亿元,是当之无愧的国内龙头,在国际上也有很强的影响力,产品出口世界各地。中国的石化装备中压力容器、管道、阀门等静态设备的制造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些企业已经跻身世界前三强的行列,这是中国企业的骄傲。”福陆(中国)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采购部高级总监陈祖平对中国石化装备企业的进步赞赏有加。

  行业的快速进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奠定了基础。但一些企业在扬帆海外的过程中,在产品质量和品牌认可上也遇到了一些麻烦。

  博思特能源装备(天津)股份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冯仁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谈到,中国装备企业还存在产品质量不过关的现象。如阀门的热处理技术,做与不做在外表上没有分别,但没有经过热处理的阀门间断性使用没有问题,长周期连续运转后就会出现损坏。类似的质量问题,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损失,还有外商对中国企业的信任危机。一些负面事件,给国外采购商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

  北京安珂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张洪江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我认为中国石化装备企业要‘走出去’,重点还是要提升自身的产品质量。在有些情况下,国内企业无法完全理解国外用户提出的要求,有些要求很难达到甚至无法达到,但合同签了就只能投入大量资金与时间,甚至延误工期去满足客户的要求。这样就给企业烙下了不诚信、不合格的印记。我们的企业应该把眼光放长远,重点是提升自身的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标准,提高高端产品的供货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国外用户提出的要求,彻底摆脱同质化、低端化竞争,这样才有可能走上更大的国际舞台。”

  沃利帕森中国国际采购部总监刘卫华也认为,中国企业要在打造品牌上下功夫。“一些国外企业对中国产品的认可度不高,他们的印象始终停留在质量低劣、价格低廉的阶段,不愿意给中国产品更多的机会。因此,中国企业还是应该不断提升产品价值,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品牌形象。” 刘卫华如是说。

  “互联网+”提供新机遇

  “互联网+”是当前最为火热的一个话题。对于传统的石化装备制造企业而言,这一新鲜事物又意味着什么?它将给企业带来怎样的机会?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互联网+”又能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

  罗卓辉谈到:“目前‘互联网+’叫得很响,但在我国石化装备企业中,能够认识到互联网对于企业的生产、研发和营销重要性的还不多,能够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网络信息技术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理念是时候提上议事日程了。装备制造业的互联网化和智能化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企业对此要有敏感性,要抓住这个机遇。谁跟上了这个潮流,谁就赢得了未来。”

  谈到“互联网+”,上海上上不锈钢管有限公司总经理严冬云显得十分兴奋:“我们目前正在加紧开发自己的产品网络系统,很快就能上线。将来公司销售的每一根钢管都会有一个‘身份证’,它所采用的原材料、产品执行的标准、质量检测报告、销售对象、安装部位、维修记录,乃至报废后的去向等全生命周期的所有信息,都会记录在案并储存在网络系统中,可以被追溯,并用于客户服务和销售管理,实现从采购、制造、管理、销售到服务全流程的产品智能化。当然它的作用还不仅限于对目前业务的管理,通过对这些数据的采集、汇总、处理、分析,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思路也将会更加明确清晰。”

  从严冬云的叙述中我们了解到,“互联网+”对于传统的石化装备制造业的改造已经开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抽象的概念已经清晰可见、触手可及。而不少这样走在互联网浪潮前沿的先知先觉者,已经从起步开始就把对手丢在了身后。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石化装备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互联网+制造业”模式还会有更多优势凸显出来。它会使中国石化装备企业与海外客户的前期交流互动更加便捷,提供的产品信息更加全面详实,内容更加丰富,后期的技术服务也会因此做得更加到位、贴心。而随着企业海外市场的开拓,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企业的业务管理和整合上还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智能化工厂、电商平台、云服务平台、手机APP客户端等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会大大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新一轮互联网浪潮正在席卷全球,给石化装备制造企业带来的机会不可限量。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谁先掌握了这个工具,谁就会率先胜出。”中国石化联合会供应商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李铁这样表示。

  软实力还须加强

  中国企业要想顺利地“走出去”,除了需要过硬的产品质量保障外,也还有诸多其他方面的功课要做。而这些功课的重点,又恰恰集中在了被不少企业忽视的那些“不起眼”的软实力上。

  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知名石化公司及工程公司的采购部负责人都不约而同地谈到,质量保障管理是石化装备企业“走出去”最为重要的素质之一。

  王侠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的一些加工设备比澳洲、北美的还要先进,但由于管理不严谨、制度不完善,做出来的东西感觉上还是差那么一点点火候,产品质量稳定性还有欠缺。中国企业现在已经走过了从无到有的历程,而要想从有到好、到精,还差一小步。而最后的这一小步,需要花很大气力才能赶得上,但中国企业要想‘走出去’,就必须完成这样一次跨越。”

  美国石油学会(API)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国昌表示:“中国企业对于产品质量本身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视。不少企业认为,只要拿到了产品质量认证,能把产品卖出去就OK,却不太在意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而恰恰相反,只有做好了质量管理体系,产品的品质才能有保障,才能进一步提升,在相同的价格下,企业在行业中的价值才能凸显出来。”

  据李国昌介绍,API有两项认证,一是针对产品评估的API认证,一是针对管理项目的API Q1质量体系认证。美国60%的石化装备企业获得了API Q1认证,而中国目前拿到API Q1认证的企业比例还只有25%。这方面的差距,可能比产品质量本身的差距更让人忧虑。

  Kenichi Motoyama以工程公司采购商的身份,向中国石化装备企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特别强调:“设备制造过程中的文件管理工作是中国企业的弱项。在招标过程中,一般要求供应商提供的文件至少要可以追溯到三五年前。保存好历史文件对于设备制造商来说十分重要,可持续的文件管理其实是企业产品质量保障能力的一个具体体现。”

  印度设备工程师私人有限公司石油项目总经理Anil Kumar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设备文件存档和项目记录对于设备制造企业非常重要,这是一项基础工作,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做好了文档工作,在机会来临时,企业才有可能抓住。”

  福建一家阀门生产企业的销售人员对此深有体会:“其实我们的加工水平和加工能力完全可以达到外商的要求,但就是因为我们拿不出保存完整的历史文件,错失了入围大型石化跨国公司供应商的机会。”

  除了质量管理有待加强外,刘卫华还认为,与买家沟通不顺畅也直接影响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目前国际通用语言是英语,国内企业业务人员的英文水平普遍不高、不够标准,往往是懂英文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英文,这样在沟通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误解。”

  对于这一点,陈祖平也表示认可。他认为,国际贸易中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约中国石化装备企业“走出去”的瓶颈。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才,既要精通国际贸易规则,又要有专业知识背景,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要求很高,这种复合型人才在中小公司中十分缺乏。

  “专业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了中国装备企业‘走出去’。”宋银立表示,“人才的缺乏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正是由于各种专业人才匮乏,企业‘走出去’时面临的国内外差异问题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差异主要包括行业标准差异、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对外贸易差异等等。”

  罗卓辉则强调,中国的石化装备制造企业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否则就没有竞争力。与中国目前普遍通行的低价竞争规则不同,在国际项目招标过程中,成本不是唯一考虑的要素。国际买家更看重综合的性价比,要求优质优价。因此,越是在当前市场形势不好的时候,企业越要在技术研发上投入更多的时间、资金和精力。这个时候,订单少、生产不忙,企业在保证现有产品质量的同时,可适当向高端延伸。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研发方向,避免同质竞争。

  罗卓辉还提到,在国际化进程中,我国企业的营销能力还略显不足,与国外同行的差距较大,特别是理念方面。他认为,作为供应商,石化装备企业一定要增强服务意识,树立 “用我们的产品为客户提升价值的理念”,通过帮助客户提高价值来赢得信任、获得订单,进而提升自身的价值。

  刘卫华对记者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首先要跨越的门槛是相关标准认证。目前中国国内的产品标准仅仅参照GB,而国外采购方还需要CSA或API等认证。产品如果缺少相应的国际标准认证,就不能入围采购方的考虑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