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Information category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浴火重生的海洋化工 ——记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的搬迁发展

2015/7/24 9:13:04 次浏览

      化工707新闻网讯:

  跟海湾总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每一次的采访过程,就是在跟一部大部头着作汲取营养的过程,这部着作是一个行业跌宕起伏的传奇史,有人物,有情节,有欢笑,有眼泪,有辉煌,也有过困顿与举步维艰。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的采访,也是如此。

 

  这个隶属于青岛海湾集团的企业,1961年建厂,原厂址在原国棉八厂西面、沔阳路7号。当时这片区域是盐碱地,厂区面积不大,三分之二的区域都是回填而成。居住在“沧口街”的老市民都清楚记得,只要穿过国棉八厂的大桥洞子,再沿着一条小河走上一小会,到头右转,便会立刻看到海洋化工那座用纯白马赛克装饰的四层办公大楼。继续走进去,是一片简陋乃至看起来有些破旧的厂房。而如今,这里只能成为青岛人永远的记忆。

  2014年4月28日,海洋化工与青岛海创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土地置换协议,标志着海洋化工沔阳路7号厂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海洋化工在平度新河晋水路1号海湾集团(新河)化工产业园区内的新厂房建设已经全面展开。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蓬勃有力的桩机声此起彼伏,在胶莱河畔回响。

  2015年1月20日,按照“技术国际化、装备大型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现代化”的“四化”理念,海洋化工年产1.5万吨的硅溶胶项目一次试车成功;5月20日,2.2万吨硅胶项目在现场职工的一片欢呼声中,又是一次试车成功。自此,海洋化工3.7万吨/年硅胶项目全面建成投产。

  这足以表明,海洋化工完成了它生命意义上的重生,向现代硅胶企业迈进的道路在脚下开始绵延展开。

  辉煌与困顿

  和海湾集团其他公司一样,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是一个老国有企业,身上同样有着国有企业的种种烙印,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它的员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把工厂当成自己的家;同时,因为各种原因,它又设备陈旧,效率低下,缺乏创新。

  1961年,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正式建厂,主要生产硅胶系列产品和海胶系列产品两大类。海胶系列主要生产碘、甘露醇、褐藻酸钠。1992年秋,该系列产品因市场原因而下马。其后海洋化工主要生产硅胶系列产品和硅溶胶产品共有二十几个品种。

  曾经的海洋化工,是辉煌的代名词。

  王荣海是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原监事会主席、工会主席,他的回忆中,永远也忘不了海洋化工当时的盛况:它是我国硅胶生产的发源地和号称亚洲最大的硅胶生产企业;它的产品质量当时为全国同行业第一;1980年海洋化工的产品有两个品种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这是当时全国质量的最高奖,青岛市只有青岛啤酒和海洋化工的“海洋”牌硅胶获此殊荣。1985年和1990年获金质奖的品种又增加到五种。自此,海洋牌硅胶名声大振,享誉国内外市场,成为青岛市化工行业的骄傲。

  同时,还有值得海洋化工骄傲的是,海洋化工生产的微球硅胶被应用到我国航空航天事业,运载火箭的发射就使用了微球硅胶做载体。为此,国务院、中央军委还向海洋化工发来了贺电。

  凡事有波折,青岛海洋化工的发展也经历了几十年的跌宕起伏。

  在王荣海的回忆中,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到搬迁前,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海洋化工的发展虽然有过辉煌,但困顿与举步维艰也如一座大山,阻挡了企业前进的道路。

  从2008年开始,青岛海洋化工就开始效益下滑,步入了连年亏损的恶性循环。再加上银行历史贷款、不良担保等,无异于给海洋化工套上了沉重的枷锁。截止到2012年,他们累计贷款已经达到8000多万元,潜亏5000余万元。艰难的时候,连员工的工资都不能保证了。

  职工们开始质疑:为什么我们每天拼死拼活地干,还是摘不掉亏损的帽子?竟然连工资也得不到保证?一句句不好听的话,一个个质问的声音像一支支利箭,扎得海洋人心痛。

  对于这样的变化,除了唏嘘感叹之外,王荣海认为有两个原因值得海洋人思考。

  一个是外部原因。因为硅胶这个行业投资不大、盈利水平高,很多大大小小的民营企业开始进入这个市场。这些企业具有负担小、成本低廉、机制灵活等后发优势,很快就对海洋化工等老牌企业的市场进行了挤压和冲击,一些常规产品的利润急剧下降。

  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内部。由于观念陈旧、管理体制机制落后等原因,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企业拿不出应对的思路与措施。即便是外部市场非常好,海洋化工也还是摆脱不了亏损的局面。这样的现状,让企业很多人看不到希望,一大批技术人员流失。

  勉强维持到2013年的海洋,好比是一头负重前行的骆驼,已经到了体力的极限,随时都会有崩溃的可能。

  作为青岛市第一批搬迁企业,2010年便宣称要启动搬迁的海洋化工,站在2013年的新春节点上,却依旧在“搬迁后干什么项目、搬迁启动资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上打转,前途一片渺茫。当时,很多人悲观地以为,海洋化工要关门了。
 搬迁与重生

  像历史上的重要节点一样,机遇再一次给予了海洋化工,这次机遇无疑促成了海洋化工的涅柒重生。

  2013年11月,是海洋化工重生的起点。这个月,新的海洋化工领导团队正式确立。很快,海洋化工挺进新河,向现代硅胶企业进军的规划形成并落地。

  搬迁不是位移,更不是简单的扩大再生产!凡是与“技术国际化、装备大型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现代化”的“四化”理念相背离的观念与做法,坚决舍弃。新海洋,要么不做,要做就是国内一流、国际先进。

  对标国际先进企业,新海洋化工一律采用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装置,实现了装备的大型化。其中,硅溶胶主要设备的体积比原来扩大了5倍,离子交换釜体积增至38立方米,球粒反应釜体积增至45立方米;硅胶采用最新技术,生产设备比原来扩大2倍。所有设备及工艺管线采用玻璃钢或不锈钢,从源头杜绝了产品杂质的困扰。包装设备采用哈博实自动包装机,取代了以往的人工包装方式,大幅减少了包装人员。

  节能降耗与集约发展是新海洋的一大亮点。他们改变了树脂再生工艺,节约了大量用水,硅溶胶水耗由原来的45吨降至20吨以下;利用超滤水余热对进入长粒径反应釜的物料进行余热,节约了大量蒸汽资源,蒸汽消耗由原来的1吨降至0.8吨。对超滤器膜的处理采用新的措施,设备效率和寿命提高了2倍。

  在工艺控制上,新海洋化工淘汰了人工操作与控制的陈旧做法,全部实现DCS自动化控制。DCS系统的控制范围几乎涵盖了现场所有的装置,主要工艺参数、程序控制阀门状态、设备状态,以及事故和操作记录等,都可在工艺流程图中实时显示。经过多次优化,离子交换工序和长粒径交换工序现已实现了顺序控制。

  据介绍,搬迁后,新海洋化工在职人数从原来最高时的1500多人下降到100人左右;整体能耗指标比原来降低近75%。

  更难能可贵的是,已经从亏损到盈亏平衡的海洋化工接过了集团下达的2016年盈利3000万的任务。这不是数字的虚夸,而是他们对自己的一种信心。

  张靖宇对于搬迁有着深刻的感受。作为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供销部部长,他坦言,前几年自己最害怕的一件事情就是客户要来工厂参观考察。“我不是不想让客户来看,我是害怕他们考察完后会失望。”张靖宇说。因为搬迁前的老海洋化工条件确实有些糟糕,这样的外部环境很难跟亚洲最大的硅胶生产基地、曾经全国最高的质量奖获得者这些头衔相匹配。

  而搬迁后,喜滋滋的张靖宇则养成了主动邀请客户前来参观考察的习惯。“这是一种实力的体现,我非常希望客户能够来到这里参观。我相信,客户只要来到这里,就会成为我们最忠实的盟友。”张靖宇现在可是自信满满。

  非常巧的是,我们采访的当天,正遇到一个老客户给张靖宇送来一份大的订单。这个客户之前一直和青岛海洋化工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但后来因为海洋化工设备的缺陷,在后期的供货中,总会出现一些瑕疵,在万般无奈之下,对方只好终止了合作。不过,这份合作渊源一直没有断,对方也时时关注着海洋化工,这次听说海洋化工搬迁,在设备采购方面都采用了世界领先的技术,之前存在的制约双方合作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带着诚意,对方又把这份渊源给续接上了。

  可以说,海洋化工通过搬迁,搬出了一个新的机遇,搬出了一个新的空间,搬出了一个新的希望。

  梦想与未来

  硅胶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硅胶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结构,决定了它具有许多材料难以取代的特点:吸附性能高、热稳定性好、化学性质稳定,有较高的机械强度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脱湿干燥剂、吸水剂、防潮剂、催化剂载体、填充剂等。随着现代石油化工、医药、生物化学、农药、造纸、涂料等产业的发展,硅胶也逐步走向精细化、专业化,应用也必将越来越广泛。

  当前,我国硅胶产品整体发展水平不高,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微粉硅胶和专用胶产品,仍然为国外企业所垄断,高档次的硅胶产品还需大量进口。因此,开发研制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专用胶产品是我国硅胶企业的头等任务。

  在青岛海洋化工采访时,记者听到最多的词就是“产品转型、走高端路线”这样的字眼。

  主攻硅铝胶、变压吸附硅胶、啤酒硅胶、酸性硅溶胶等高端产品,努力提高“海洋牌”硅胶的国际知名度,推动“海洋牌”硅胶成为世界名牌,已经成为新海洋决策层确立的发展方向。

  很显然,经过近2年来的努力,新海洋化工的高端发展之路已经取得实质性突破。他们目前在做的硅铝胶和耐水硅铝胶两个产品,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附加值非常高,其原理就是在硅胶中添加氧化铝,专用于炼油、天然气开采,主供中东地区。

  2014年6月,又一个具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啤酒硅胶湿胶技术研发成功,该技术打破了国外企业的长期封锁与垄断,经过市场的培育和推广,必将成为新海洋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

  据介绍,随着一个又一个难关的攻克,现在,他们又将大孔容低比表面、大孔容高比表面的硅胶制作技术、微粉硅胶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上议事日程。

  未来,加强对应用于航天方面的大孔胶的研发与生产是海洋化工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外已经开始使用。这种产品的特征是孔越大,胶的重量越轻。用作航天的宇航服、隔热层等,既轻又隔热。

  方向找好了,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这是青岛海洋化工上上下下员工的呐喊与心声,更是他们的重生之路。
关于硅胶的那些事儿

 

  记者:作为国内生产硅胶产品的领头企业,请您介绍一下青岛海洋化工的产品及应用领域?

  许家超:我们目前的产品主要是硅胶和硅溶胶。硅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看似是透明实体,但是其结构中有无数微孔,微孔只有几个纳米大小,无毒无味,具有吸附作用。

  其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譬如在民用方面,产品主要用于服装、食品、精密仪器行业等,具有除水分、过滤、保鲜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啤酒原浆和新榨花生油会很浑浊,经过硅胶处理,便可以将其中肉眼看不到的絮状物吸附,过滤后的啤酒与花生油就会显得非常透亮。

  而在工业方面,可以用于气体分离,可以吸附天然气中的其他油气成分,甲烷、乙烷、乙烯等分子大小不同的气体可以用孔径规格不同的硅胶来各自吸附。

  硅溶胶可以做蓄电池,漂染布、精密制造、航天飞机的精密部件等,主要起到黏接的作用。如做模子时所用的耐高温的砂,松散的砂就是用这个来黏接成型,因为硅溶胶也耐高温,所以即使是融化的不锈钢也可用此模子制造。再如高端造纸,普通的纸在高倍镜下非常的粗糙,用小分子的硅溶胶能够在表面填平,使得表面更光滑,再上层膜就制成了照片纸等。

  记者:目前,全国硅胶行业总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许家超:目前全国硅胶总生产能力约40万吨,硅溶胶约为60万吨。其中80%是低端产品。处于这个层面的企业,开工率不足75%,技术附加值普遍较低,大多数是小企业。

  相对于国内低端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高端市场尽管价格非常高,譬如附加值高的硅铝胶产品,一吨往往达数万元,是普通硅铝胶的十几倍,却一直是供不应求,不得不依靠大量进口来满足。

  目前我们的好多高端产品的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由此可见,高端的硅胶产品前途非常好,发展空间很大。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记者:青岛海洋化工搬迁后,企业整体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许家超:厂子搬迁后,我们一期上了两条生产线,一条是设计能力3.7万吨的硅溶胶生产线,另一条是2万吨的硅胶生产线。

  两条生产线的设计都是严格按照海湾集团的确立的“技术国际化、装备大型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现代化”的“四化”要求来设计的。

  张靖宇:与企业一起重生

  张靖宇,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销售部经理,6月4日,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平度新河工业园区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新搬迁地址时,他正处在接待客户最繁忙的季节。作为市场最前沿的负责人,他的电话始终处在通话中。这一天,他接到了一个大单。

  我们的采访也从这个大单开始的。“这是家日本客户,一次性下了15吨的柱层析硅胶的订单。”张靖宇这样介绍他接到的新订单。这样的介绍信息对我们这些外行并没有感到任何的特别,甚至不以为然。但下面的介绍却给我们一些震撼:柱层析硅胶主要用于医药分离,主要作用是提纯,属于硅胶产品中的高附加值的品种,单价不菲,其利润也更加客观,而以前客户都是以公斤论购买数量,15吨的订单量是非常大的单子。“这个产品是海洋化工自主研发的高端产品,出口国际市场其技术检验指标非常严格,作为医用原料,其对金属、贵金属的含量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而之所以能在今天签订这个订单,核心还在于企业搬迁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生产环境,能够生产出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张靖宇说。

  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始建于1961年,是青岛化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知名的硅胶生产企业,其旧址在老城区,在搬迁前企业面临着生产设备老化等问题。“在老厂时,我们已经研发出这个产品,并获得客户的认可,但那时却面临着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这个不稳定不是我们的工艺或研发的问题,而是因为设备老化,特别是生产管道的老化,在生产过程中,一些铁锈会掉到产品中,这对有着严格质量控制的医用产品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当时也有客户下订单,但因为质量不稳定就都又取消了。”张靖宇提起在老厂的生产场景仍旧唏嘘不已。

  而此次青岛海洋化工成功搬迁,不仅是地理位置的一次物理移动,更重要的是,实现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的转型升级,说是青岛海洋化工的一次重生一点不为过。“我是2001年大学毕业进工厂的,当时我们一起来的也有不少新同事,工作几年后都面临结婚生子的问题,但这时正遇到了海洋化工的亏损,我们待遇非常低,一些同事就纷纷离职,其实我当时也有过这种念头。”张靖宇对在老厂区十多年的工作有着深刻的记忆,更有对老厂逐渐不能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的焦虑。

  正是搬迁给了张靖宇再次启程实现梦想的机遇。搬迁后的海洋化工目标锁定“世界先进、国内技术装备领先”,做世界一流企业,生产选用最优质原料,生产全过程采用DCS控制,在设备、工艺、控制方式、废水回收利用、热能回收利用以及包装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改进,并向制药、炼油、食品、军工等高端行业迈进。

  这样升级改造的好处正在张靖宇日常工作中日益显现出来。“原来我最害怕客户提出要来工厂实地考察的要求,我是以各种理由推脱,本来能成的订单,实地考察后也将面临着黄的危险。但搬迁后的工厂无论厂貌还是生产设备工艺都大幅提升,这为我们销售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张靖宇说。

  张靖宇介绍,作为一个拥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化工企业拥有非常广的品牌知名度,在化工行业拥有着广泛客户基础。他们原来一些因设备老化而中断合作的老客户,也一直关注着海洋化工。当海洋化工新搬迁一期投产后,这些老客户又重新续上了与海洋化工的合作。

  “今天订购15吨货的日本客户就是以前的老客户,听说我们工厂采取的新工艺与新设备后,对我们产品非常认可,也正是搬迁才带来了这个一次15吨的大单子。”张靖宇说。

  对张靖宇来说,搬迁后的工厂给他的事业带来新契机,这让他感到当时坚持的价值。“我的工作,我的生活都因搬迁而不同,搬迁对海洋化工来说是次重生,对我个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张静宇憧憬着未来。

 赵玉奇:燃烧青春 自我成长

  初见赵玉奇,瘦瘦小小,一身普通的蓝色工装,却显得精神百倍。她是研发部副总工程师,就职六年多,是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搬迁新址后所用新生产线研发的主要参与者,是跟随企业搬迁而来的为数不多的员工之一。

  采访中,赵玉奇激动地说了这么一段话:“之前为什么选择来,现在为什么还在干,这是年轻人的一种干劲儿和激情!前一段时间,我看见新海湾微信公众号中‘硅胶一次试车成功’的文章后,感到特别的激动。因为从它的诞生到成功我见证了整个过程,发自内心地为我们的企业感到高兴。我从一毕业就到这儿来,六年多从未换过工作,已经把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在这儿了,我衷心地希望我们的企业能一天一天发展壮大起来。”

  这是赵玉奇的心声,也是所有青岛海洋人的心声。因为年轻,所以大胆。当被问及为何大多数员工在企业搬迁时都买断工龄离开,自己却大老远地从市里跑到郊区时。赵玉奇略有感概地说到:“之所以跟过来是因为自己还比较年轻,正好有这么个机会,能学到很多东西,距离远不是问题,我还是蛮有事业心的。赵玉奇动情地说。

  赵玉奇告诉记者,搬迁后,工厂生产线方面变化非常的大,以前的生产线非常落后,原来老厂有1500多人,单在产品检验流程,就需要无数女工站在生产线两侧进行挑拣,真的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现在虽然产量很大,但在岗的只有87个,这还是轮班后,如果只是一个班,人数需要更少,整个生产线上几乎看不到人,大多都已经实现自动化控制。

  自动化的实现意味着更多的创新。

  赵玉奇表示,公司目前在产品方向上进行了调整。现在国内的低端硅胶产品产能过剩、开工率只有75%,但是高端技术又多被国外垄断,高端产品还是主要靠进口。所以高端产品的研发创新是现在硅胶、硅溶胶行业面临的瓶颈。“我们现在所在的平台、品牌是目前国内最好的,合作的客户也都是国际上非常有名的,像巴斯夫、格蕾斯等。所以我们主动放弃了低端市场,着重于高端技术的研发创新。”赵玉奇称。

  作为研发方面的负责人,赵玉奇跟我们谈得更多的还是产品的创新。她称,目前海洋化工一方面加强公司的自主研发,保证现在的市场优势,根据市场和客户来定位新产品,由客户提出需求,或是提供给我们一些信息,我们再查资料、实践,来进行各种研发和实验,比如硅胶中硅铝胶和耐水硅铝胶就是海洋化工自行研制的。另一方面也会与高校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做一些共同的项目,同时储备后续人才。

  赵玉奇称,目前海洋化工在硅胶方面主要做大孔溶低比表面硅胶、大孔溶高比表面硅胶和消光剂。硅溶胶方面主要做粒径较小的JX硅溶胶、氨稳定的JA硅溶胶、中性的ZA硅溶胶、快干的JK硅溶胶。其中JX硅溶胶是4-8纳米的小粒径的硅溶胶,JA硅溶胶、 硅溶胶和JK硅溶胶是比较传ZA统的10-20纳米粒径的硅溶胶,而20纳米以上粒径的就叫做大粒径硅溶胶。目前国际顶尖的企业已经可以做出80~100纳米的粒径。大粒径硅溶胶是目前国际上需求的趋势。国内在小粒径和传统粒径方面都已经做的很成熟,但大粒径的还在研发期,虽然也做出一些,但只是停留在实验室的小样品阶段,未实现大规模生产。“所以我们的研发前景还是很广阔,研发创新也是任重而道远。”赵玉奇称。

  于永祥:以始为终 不忘初心

  1977年,高中毕业的于永祥顶替父亲来到了青岛海洋化工厂,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从最初的电工做到后来的仪表班长、计量班长,到现在的工程部部长,一干就是38年。于永祥见证着海洋化工从辉煌到落败再到企业搬迁后的二次创业,几十年来,海洋化工一路跌宕起伏,但无论企业如何变迁,于永祥说,他从未想离开这里。

  见到于永祥时,他正从工作现场赶来,一身工装,偏瘦的身材,看上去朴实干练,交谈中还有点腼腆,有着那个特殊年代成长经历的明显烙印。于永祥说,他一进厂就被安排做了一名电工,这也是当时社会上比较吃香的工种,工资收入还算不错。领导看他比较肯干,也挺机灵,就有意想培养他,一年后,派他去了市总工会举办的电子科技班学习。经过两年半的半脱产学习,于永祥回到厂里做了仪表班班长,又做了计量班班长,负责厂里整个仪表计量工作,从一名普通电工最终成为一名能够熟练驾驭全厂仪表计量的工程部部长,成为海洋化工的生产骨干,在自己人生最美好的那一段时光里,用汗水与辛勤的工作为海洋化工的建设发展描上了自己满意的一笔。

  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是我国硅胶工业的发源地、领头羊,曾经有过辉煌,硅胶产品于1980年、1985年1990年连续三次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海洋”牌硅胶获山东省名牌产品称号,享誉大江南北,畅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谈到过去海洋化工的辉煌,于永祥神采飞扬,充满自豪。

  于永祥的父母都是海洋化工的退休职工,从小他就经常跟着父母在厂区里玩耍,厂里的角角落落是他儿时非常熟悉的环境,后来他又娶了在海洋化工工作的媳妇,海洋化工就像他的第二个家一样。于永祥说,当时的厂房非常简陋,设备陈旧,厂里职工最多时达到1500多人,生产线上的人很少,大部分人都是手工挑拣胶粒,高耗能,低产出,企业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几十年来,于永祥看着海洋化工跌跌撞撞地从辉煌跌入低谷,他和所有海洋人感到迷茫和困惑。由于各种原因,2008年起,全国硅胶行业走势开始下滑,有着各种荣誉光环的海洋化工也经不起市场大浪的冲击,开始出现亏损,并步入逐年亏损的泥潭。谈到亏损,于永祥有些伤感。

  2010年,青岛市老城区企业搬迁全面启动,海洋化工被列入第一批搬迁发展企业,企业即将迎来发展机遇。2014年,海洋化工开始在平度新河开工建设新厂区。5月份,于永祥作为甲方代表,代表海洋化工第一个被派驻施工现场,在空旷的场地上,简陋的板房里,于永祥战严寒斗酷暑,披星戴月,为企业的再次腾飞,为相伴几十年的第二个家的那份深情,也带着全体海洋人的期盼和领导的重托,于永祥全身心地投入在了施工建设中,离家不到两小时的路程,于永祥一月才能回家一次,领导觉得他太辛苦,总是督促他常回家看看休息一下。

  一个人的工作动力主要来自于思想上的追求,当然也包涵物质的与精神中的,还有对个人信念的追求及个人价值展示的欲望。于永祥就是这样的人,当时企业人员分流安置时,于永祥也可以买断工龄,拿到20万的安置费,回家再找份自己熟悉的技术工作,但于永祥最终还是放弃了,来到偏僻的新河园区,跟随海洋化工二次创业。于永祥说,他当时思想斗争也很激烈,20万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是和家人再三商量,还是觉得割舍不下这份与海洋化工几十年的特殊情感,也源于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和培养。

  目前,海洋化工已全面完成整体搬迁任务,今年5月份已投料生产,一个以“四化”标准建设的全国同行业一流新海洋化工已屹立在平度新河化工园区。于永祥说,看着现在基本成型也已顺利投产的生产装置,点点滴滴都让自己难以忘怀。在这里,于永祥找到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平台。今年,于永祥光荣获得“青岛市劳动模范”和“青岛市工人先锋”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