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8月,各大院校的招生录取工作逐渐落下帷幕,这其中也包括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石油和化工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不断提高,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目前,全国开设石化类及其相关专业的高校、高职、中职院校已分别达到500多所、600多所和700多所,总体在校生超过百万人。每年数十万各类院校毕业生加入石化产业队伍,已占净增从业人员80%的比例,成为行业新生力量的主力军。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比,虽然在就业时更受用人单位青睐,但却由于人们的偏见,面临着招不来人的尴尬。
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高职组化工仪表自动化赛项6月底在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图为参赛选手正在认真调试化工仪表。 (辛晓 摄)
招生:中职高职 连年下降
据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中职类化院招生数量比2013年下滑30%,高职类化院招生数量比2013年下滑15%,而且中、高职近几年都是连年下滑。2011~2014年,全国中职院校开设最多的石化类专业是化学工艺,4年间该专业办学点从383个减少至292个,毕业生从3.31万人减少至2.45万人,分别减少了24%和26%。其他专业如石油炼制、化工机械与设备、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等,办学点和毕业生数量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
与中职类似,全国高职院校石化类专业开设数量位列前三的分别是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与检测、生产过程自动化。2011~2014年,这几个专业的招生数量和毕业生数量均呈连年下降趋势。全国高职院校十大主要石化类专业的毕业生总数由2011年的5.6万人减少至2014年的4.24万人,减少了24%。
然而,与中、高职招生数量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科院校不论是办学点、招生数量,还是毕业生数量,这几年均呈增长趋势。2011~2014年,本科院校的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等8个主要石化类专业,全国的办学点由1400多个增加到1700多个,增长16%;招生数量由11万人增加到12万人,增长近1%,毕业生由9.5万人增加到11.3万人,增长18.4%。
据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任耀生介绍,目前全国共有600多所高职院校和700多所中职院校,以及数量不等的技工学校开设了石化类专业,这些院校石化类专业的招生数量全部加在一起,仍远远低于本科类石化专业招生数量。而从近几年行业新增就业人员的分布来看,职教生占77%,本科生仅占23%。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实际需求很大,但职业院校招生却在逐年减少。这也反映出人才培养的结构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已严重脱节。
(图表数据来自中国化工教育协会)
专业布局:规模较小 两极分化
除了招生结构的不合理,专业布局也不合理。据任耀生介绍,我国的本科院校专业规模一般都比较大,专业分布也相对均衡,学校与学校之间不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而与本科院校不同,中、高职院校的专业规模较小,分布也不均衡,学校与学校之间两极分化严重。
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2014年,全国开设该专业的本科院校中,专业规模大于200人的院校数量占全部院校总数的59%。也就是说,全国一半以上的高校都具有一定的专业规模。在一份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模排名的高校名单中,排名前1/3的高校专业规模之和占全部高校专业规模之和的58%,两极分化并不严重。
但是中、高职院校就大不同了。2014年,全国中职院校中,石油化工类专业规模之和在1000人以上的仅有17所,超过2000人的仅有甘肃石化工业学校(2826人)、河南省化学工业学校(2162人)和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75人)3所。全国大部分中职院校的专业还不成规模。以化学工艺专业为例,全国该专业规模小于200人的中职院校数量占全部中职院校的74%,200~1000人的中职院校仅占23.3%,该专业排名前1/3的中职院校专业规模之和占全部中职院校专业规模之和的81%,两极分化较为严重。
一边是占据“大半江山”的本科院校,一边是“偏居一隅”的职业院校,两者对比鲜明。长期以来,中职、高职高专和本科的石化类及相关专业规模基本维持19%、29%、52%的格局。
专家分析,中职、高职、高专的发展明显落后于本科,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这里面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从内部原因看,这几年化工类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下降直接限制了专业规模的发展。从外部原因来看,地方政府在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上,比如经费投入等,更加重视本科教育。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上的偏见,也使得学生在填报志愿时,优先报考本科院校,本科院校考不上才去报考职业院校。
办学:根植化工 各具特色
据悉,全国有一大批石油化工类职业院校,即使面临各种不公平的生存环境,依然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走出了特色办学、精品办学的路子,肩负起了为行业输送人才,为产业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石化类赛项举办期间,记者走访了4所承办院校,这4所院校就是行业内特色办学的典型代表。
常州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办学思路,今年与企业合作,通过企业助学金的形式对重点化工类专业免收学费,可谓开了国内职业院校先河。据常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陈炳和介绍,今年学校的招生计划中,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这3个专业,企业将全额助学,只要被录取的学生,3年学费予以全免。“我们实行学费全免,并不是因为这几个专业招生难,恰恰相反,我们是为了吸引更加优秀的学生来报考化工、学习化工、从事化工。职业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化工行业,我们也理应为化工行业的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原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先驱者范旭东、侯德榜等人创办的“远东第一大厂”——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的厂办校。2014年,该校通过了教育部、财政部的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验收。据近几年麦可思公司调查分析,该校化工类毕业生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85%以上,高出全国高职院校平均专业对口率20%以上,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0%以上。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起源于清宣统元年的直隶省立补习学堂,同样具有深厚的化工底蕴。百年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不可胜数的人才。2013年,该校通过了教育部、财政部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学校毕业生连续多年就业率达98%以上,对口率95%以上,企业满意率96%以上。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公司,是业内少有的企业办学典范,号称石油化工企业人才的“黄埔军校”。这所院校是以石油石化类专业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芮福宏跟记者提到学校办学时,只说了3句话:“根植化工沃土!高举化工大旗!培育化工人才!”3句话铿锵有力,也道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这几所院校只是我国职业院校的缩影,我们有很多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其实非常高,有的甚至超过了本科院校。当前,政府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未来我国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社会各界应该改变对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的传统认识。”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秘书长于红军说。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实训基地的仪器设备都配有二维码,实训人员只需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在手机上学习仪器设备的介绍和使用方法等。(辛晓 摄)
就业:实践能力强 更加受青睐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现任院长张炳烛,曾在河北省一所本科院校担任领导职务,因此,他对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的认识更为全面。在谈到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区别时,他概括了一句话:“本科院校不愁招生,注重就业;职业院校不愁就业,注重招生。”
与职业院校相比,虽然本科院校占据了招生优势、专业规模和专业分布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科生具有比职教生更加明显的优势,尤其在就业方面,职教生往往更受企业青睐。
“这些年,化工类专业的职教生就业非常好。”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王绍良介绍说,该校化工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前基本都被企业预定一空。学校每年培养化工类毕业生1200余人,而每年企业向该校的人才需求约8000人,需求量与供给量之比接近7:1,完全是供方市场。每年学校都会组织供需见面招聘会,由于前来招聘的企业太多,学校不得不对企业设置一些门槛,比如要求不能提供五险一金的企业,一律不允许参加学校的供需会。
某业内企业招聘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最喜欢招两类学生:一种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另一种是“985”高校的学生。这位负责人这样跟记者分析:“职业院校的学生实践能力一般都比较强,具有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的良好心态,好培养也好管理;‘985’院校的学生理论水平高,科研实力强,可作为企业的科研创新人才重点培养。而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很多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尤其在实践能力方面,不如职业院校的学生强。”
任耀生表示,长期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使一些人盲目地报考本科院校,当面临就业时,只能接受现实的困窘,这不得不说是现实给教育偏见的一记耳光。而造成这种尴尬的根源,则是不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和不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可以想象,如果这种现象继续下去,职业教育办学将受到严重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将受到严重的影响,产业发展水平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这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不符,与国家大力培养技能人才的战略不符,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符。因此,不合理的刚性结构,必须打破。
职教人心声:偏见少一点 政策多一些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明确提出了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去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因此,化工职业教育要想摆脱不愁就业愁招生的尴尬,业内人士指出,第一需要改变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认识。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2015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闭幕式上说,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要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破除轻视职业技能、轻视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一定要使第一线的劳动者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应有的待遇,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第二,需要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任耀生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自1996年开始施行,近20年来从未进行过修订,实际上很多内容已不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我们希望能够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和完善,让我国的职业教育真正有法可依。”任耀生说。
第三,需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于红军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实行灵活的招生录取办法,从招生上吸引学生报考化工类专业。比如,免费教育师范生就是教育部制定的旨在鼓励学生报考师范类专业的政策;针对农林类专业,各地也出台了不少政策,如降低录取分数线或免收学费等来鼓励招生。目前我们国家对化工类专业的招生优惠政策则较少。因此,建议政府参照相关政策,加大对化工类专业的招生支持和政策引导,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实行化工类相关专业免试入学或免学费入学等。
第四,可以尝试在我国化工产业相对密集、但人才匮乏的区域,如新疆、内蒙古、东北等地,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试办本科专业,打通专科和本科的升学渠道。这样既可以提升职业院校的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后备人才。
第五,职业院校要利用好自己的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于红军认为,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有的院校有丰富的师资,有的院校有规模化的实训基地,有的院校科研基础和条件很好,但是这些资源在满足基本的教学科研需求后,多被闲置起来。如何让这些闲置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职业院校要转变思路,比如可以为企业做技术服务,可以与企业开展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合作等。政府和行业要为校企合作“牵红线”、“搭台子”。“石油化工职业教育只有坚守石油和化工行业的阵地,坚持以行业为本,坚定为行业培养人才的信念,我们的职业教育才真正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于红军说。
相关链接
石油和化工行业现代职业教育2020年发展目标
●产教融合更加深入。实现职业教育类型及层次与石油和化工产业人才需求相匹配,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实训设备配置水平与技术进步要求更加适应,职业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层级标准与企业职工培训考核晋级标准相统一,开放型院校构建与学习型企业形成相促进。
●教育资源更加集约。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基本形成,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到2020年,重点培育10个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建立20个全国石油和化工类专业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建立一批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一批石油和化工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采用国家规划教材、行业优秀教材的比例达到90%以上。
●规模结构更加合理。大力发展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强化行业职业培训。到2020年,职业院校石油和化工类及相关专业在校生规模达到80万人,毕业生占行业企业当年新增员工的比例提高到80%,技术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提高到38%,行业每年培训职工300万人次以上。
●办学水平明显提高。行业职业院校办学优势凸显,产业人力资源素质显著改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到2020年,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教育型石油和化工企业”。
摘自《关于加快发展石油和化工行业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