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707新闻网讯:
重化工投资,曾为天津以及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带来近十年的高速增长;而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从某种意义上,也凸现了天津的发展模式之困。
爆炸发生后,有关当地产业结构失衡、重化工业倚重导致各种隐患频发,“去化工”讨论可谓甚嚣尘上。
但去或留,对天津而言并非简单的选择题,曾经的支柱产业之一,如今并不是想丢掉就能“割舍”,只是对于遭受爆炸重创的天津来说,产业之路究竟如何选择和发展,的确是一道值得深思的考题。
重化工模式考验政府治理能力
自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国家战略之后,国家在天津布置了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各种大型央企、国企纷纷落户滨海新区,其累计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数万亿元,十年内投资如此巨大,在国内罕见。
天津的大投资、大项目模式,曾经为天津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2009年,天津经济的总产值为75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了5000亿元,达到5006.32亿元,增长47.1%,为近18年来最快增速。占GDP的比重,创纪录地达到了75%以上,居国内城市最高之列。其后一直到2013年,天津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才与全国持平。2014年,略低于全国。
前几年,天津将重大项目引进和建设作为支持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通过大项目建设推动优势产业集聚,装备制造、石化、电子信息、轻纺等优势产业逐步壮大。
而且,与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在重化工项目方面做减法相比,天津的重化工业规模则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奇洪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天津是仅次于唐山的中国第二大钢铁城市,2014年天津钢材产量达7303.9万吨,是2005年钢材产量的4.39倍。
另外,天津凭借丰富的海盐资源(长芦盐场)和周边石油资源,在化工行业集中了石油化工、盐化工、医药化工,汇聚了天津石化、渤海化工、中沙石化(中国与沙特阿拉伯合作项目)和中俄东方石化(中国与俄罗斯合作项目)等特大型化工企业,除了消化天津本地开采的石油外,还将消化国外进口石油,到“十三五”末,天津的年石油炼化能力将达到5000万吨以上。
刘奇洪说,天津重化工业项目主要放在了滨海新区,政府和企业看到了多方面有利条件:一是离码头近,原料从海外进口,船上货物可以直接通过管道或传送带卸载到厂区,节约了大量陆上运输费用和装卸费用;二是天津滨海新区临海区域,大部分为滩涂或盐场,征用土地不涉及耕地和大量房屋拆迁,土地资源为国有土地,不属于集体土地,土地征用无须繁琐手续;三是可以通过海水淡化解决淡水资源不足;四是处理过的工业废水容易排放。
除了上述有利条件,重化工项目,还为天津带来了投资大、产值高,能快速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等贡献。但是,失衡的产业结构,对于长远发展则非常不利。
“虽然能够短期内拉动经济,但是,过于依赖大型国有企业及重化工项目,而缺少内生性、竞争性企业,这也是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化工集聚的天津有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如出口较便捷,有集聚效应。但产业相对单一、结构脆弱,抗风险能力就会比较差。一方面,经济萧条时重化工等行业受冲击比较大;另一方面,重化工产业平时的管理难度更大,且其对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也造成严峻压力,非常考验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去化工”为时尚早
其实,早在“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之前,天津就已开始谋划并实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起因是2014年工业增速放缓让天津GDP增速在全国跌出了第一位置。2014年,天津一季度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11.4%,1-5月份其工业增加值增速进一步回落到10.9%。在连续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经济“失速”一度令天津紧张不已。
专家认为,天津过去主要依赖工业大项目带动发展的模式,已难以持续。一方面,受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融资环境不宽松、企业投资意愿不足等影响,天津工业投资增速趋缓、基础设施投资下降,新项目、大项目开工减少;另一方面,在目前工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情况下,经济要保持平稳发展,必须要有新的投资领域。
因此,2014年,天津市制定了民用航空、智能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18个产业三年行动方案,方案明确力争用三年的时间,使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与此同时,天津还加快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3D打印、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发展,推进钢铁、石化、轻纺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双发动机”。
虽然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支点成为天津各界的共识,但从全国来看,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真正要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天津更是如此。
“所以,此时讨论‘去化工’或布局调整,对天津而言,为时尚早。”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刚告诉本报记者,天津产业转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优化产业结构,而非外界议论的“去化工”。刘刚说,化工产业本身非洪水猛兽,在发达经济体的美、日等国至今仍然存在。因此,天津发展化工产业并不是问题,关键是做好管理,降低风险。
更何况,天津滨海新区集近十年之力,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化工产业集聚,世界500强中已有包括壳牌、韩国SK、三菱化学等十几家进入滨海化工区。而天津地处环渤海地区中心的资源优势与港口运输条件,也确实有利于化工业发展。
“天津应该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梳理,结构过重的产业、过于臃肿的产业、污染严重的产业该砍的要砍掉、该搬迁的要搬迁、该疏散的要疏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天津目前应该从顶层设计上做好产业合理布局的工作,必须留下的大项目和化工项目,在加快结构优化步伐的同时,在规划、布局、选址、环保等方面应全盘协同考虑,并强化风险管理。
激活市场是关键
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天津未来产业发展可以借助京津冀一体化,在交通连接之外,承接首都医疗、教育、文化功能转移中的投资需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有利于技术进步的投资需求,释放民营经济活力带来的多元化投资需求。
天津自贸区方案起草小组成员、天津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刘恩专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京的产业转移已经刻不容缓,在设置更高的准入门槛后,无论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在落地的选择上,河北很难与综合条件更优越的天津竞争。
的确,刚刚印发实施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使得历经十多年磨合的京津冀合作开始步入实施阶段。可以说,在这一场促进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加快发展的合作中,由于北京正逐渐虚化其经济中心定位,天津无疑成为最具有担任经济中心实力的地方。
“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中,未来天津首先应该以天津港为中心,把位于北京的铁路交通枢纽转移到天津,这一方面可以减轻北京的交通压力,另一方面可以辐射带动河北中小企业及乡镇企业发展。”在刘勇看来,港口发展起来后天津的产业结构也会变得更加合理,届时北京和天津的制造业都在外围和周边发展,而天津主要发展港口、贸易、金融等产业,这样整个京津冀的空间和产业结构也就合理了。
产业发展方向定位清晰后,如何做大产业,天津转型的任务还很重,这其中,以激活市场活力、发展民营经济呼声最高。
多位不愿具名的企业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过去,天津主要靠以央企为代表的国资撬动了增速第一的经济总量,但在城市治理和内外开放方面一直显得非常保守。这与天津未来将在区域发展中要担当的角色显然并不相符。
一位民营企业家向记者表示,一个区域要发展,经济是基础,而经济的发展重要的是民营企业的发展,一直以来,国有大企业、企事业单位是当地主要的经济支撑,这就导致了天津从经济活力到文化活力都不足的局面,只有面对市场搏杀的民营企业才能增强一个经济体的活力,才能增强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思维创新的力量。“可以说,激发市场活力,是天津急需要补的短板。”上述民营企业家说。“当前对天津来说,最迫切需要的是营造环境和机制激发经济主体创业和创新的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塑造天津当地多样化、活跃的创新主体,不仅可以支撑当地可持续的增长,也有利于通过技术创新加快制造业升级,有利于通过大众创业加快服务业扩展。从而实现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